皓晴科技碳知了综合能源监控平台之所以能实现 “精准能源管理与碳核算”,关键在于其背后完善的核心架构 —— 由 “数据采集层、智能分析层、应用服务层、效果追踪层” 四大模块构成,各模块层层递进、协同联动,形成从 “数据接入” 到 “价值输出” 的全流程服务体系,确保企业既能实时掌握能源动态,又能高效推进降碳工作。
数据采集层是碳知了平台的 “信息入口”,也是全流程管理的基础。它突破传统能源管理 “数据分散、采集滞后” 的局限,通过 “物联网 + 边缘计算” 技术,实现企业全品类能源数据的实时、精准采集:硬件端支持对接智能电表、水表、气表、热表等各类计量设备,覆盖电、水、气、热、煤、油、可再生能源等所有能源类型;同时支持接入企业生产系统(如 MES 系统)、设备管理系统(如 ERP 系统)的数据,实现 “能源数据 + 生产数据” 的联动采集。例如,某汽车制造厂的采集层中,不仅能实时获取车间每台设备的耗电量、生产线的天然气消耗量,还能同步采集生产节拍、产量等数据,为后续 “能耗与生产关联分析” 提供支撑。
采集过程中,平台采用 “边缘节点 + 云端协同” 模式:边缘节点部署在企业本地,负责实时接收设备数据并进行初步清洗、过滤,避免无效数据占用带宽;云端则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与备份,确保数据安全。同时,平台支持多种通信协议(如 LoRa、NB-IoT、4G/5G),适配不同场景下的设备接入需求,无论是室内密集部署的电表,还是室外偏远区域的光伏逆变器,都能稳定传输数据,数据采集频率最高可达 1 分钟 / 次,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1 小时 / 次,确保企业能及时发现能耗异常。
智能分析层是碳知了平台的 “核心大脑”,负责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落地的管理决策。它由 “AI 算法模型库” 与 “行业知识库” 两部分构成:AI 算法模型库包含能耗异常检测模型、碳排放核算模型、节能潜力预测模型等,基于千万级企业能源数据训练而成,能快速挖掘数据价值 —— 例如,能耗异常检测模型可通过对比设备历史能耗数据与实时数据,识别 “设备空转导致的能耗突增”“管道泄漏导致的气体消耗异常” 等问题,准确率达 95% 以上;碳排放核算模型则严格遵循《温室气体核算体系》《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》等标准,自动计算企业 Scope 1(直接排放)、Scope 2(间接能源排放)、Scope 3(其他间接排放)的碳排放量,生成标准化碳报表,避免人工核算的误差与繁琐。
行业知识库则针对不同行业特性,提供定制化分析维度:如制造业重点分析 “单位产品能耗”“设备能效”;建筑业聚焦 “施工阶段能耗”“建材碳足迹”;服务业则关注 “空调、照明等公共设施能耗”。例如,针对化工企业,平台会重点分析反应釜、精馏塔等核心设备的能耗与生产负荷的关联性,帮助企业找到 “负荷调整优化” 的节能空间。
应用服务层是碳知了平台的 “价值输出窗口”,将分析结果转化为企业可直接使用的功能模块。平台提供 “能源监控、碳管理、节能优化、报表中心” 四大核心应用:能源监控模块支持企业实时查看各部门、各设备、各区域的能耗数据,通过可视化图表(如仪表盘、趋势图、热力图)直观展示能耗分布,例如通过车间能耗热力图,企业能快速定位 “高耗能区域”;碳管理模块包含碳核算、碳足迹追踪、碳配额管理等功能,支持企业生成符合政策要求的碳报告,同时模拟不同降碳措施的效果(如 “更换 LED 灯可减少多少碳排放”“光伏装机后碳排降低比例”),辅助企业制定碳减排规划;节能优化模块则基于数据分析,推送针对性节能方案,如 “某设备运行时间过长,建议调整启停周期”“中央空调能耗过高,建议优化温度设定”;报表中心则支持自动生成能耗日报、月报、年报及碳排放报表,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政策申报需求。
效果追踪层则确保管理措施落地见效,形成 “分析 — 执行 — 验证” 的闭环。平台会对企业实施的节能方案、降碳措施进行持续监控,跟踪能耗变化与碳排降低效果:例如,企业更换高效电机后,平台会对比更换前后的能耗数据,计算节能率;企业安装光伏电站后,实时监控发电量与碳减排量,验证项目收益。同时,平台会定期生成 “效果评估报告”,分析措施落地过程中的问题,如 “某车间节能方案执行不到位,能耗下降未达预期”,并提出优化建议,确保企业的降碳工作持续推进、效果可控。
四大模块的协同运作,让碳知了平台摆脱了传统能源管理 “重采集、轻分析、缺闭环” 的弊端,真正实现 “数据驱动决策,决策落地见效” 的全流程管理。